恩施自治州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 、湖北省西南 隅,属典型山区农业生态区,是全国优质烟叶重点 产区之一。该地系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,地势起伏 , 山体切割,耕地分散,部分地区石漠化较严重,呈 现 “地无三尺平 ”和石漠化严重的现状 ,此制约着 烟叶产业 的健康持续发展 ,是 山区推进现代烟草农 业建设 的瓶颈 。过去 ,我州部分涉农部 门也开展过 土地整理项 目,但项 目内容相对单一 ,整体 配套不 够 ,导致综合效益不佳。如有的以村庄治理 、道路 和沟渠配套为主 ;有的以沟渠 、河道治理为主;有 的以低产 田改造为主等。2008年以来 ,在湖北 省烟草专卖局和恩施州委 、州政府 的高度重视和大 力支持下 ,围绕 国家烟草专卖局 “以烟为主、连片 建设 、合理利用 、用养结合”的基本烟 田建设要求 , 我们结合山区特点和实际,以促进机械化作业为重 点 ,坚持建设高标准基本 烟田,在部分产 区开展了 土地整理实践 ,总结出了一套较科学 、系统的山区 土地整理新模式 ,实现了 “当年整理 、当年种植 、 当年受益”,对于持续推进山地烟区土地整理工作 , 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。恩施州规划基本烟田 10万通过对全州基本烟 田土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,
我们将恩施州基本烟 田土地整理总体目标确定为 :
扩大耕地连片度 ,提高耕地质量 ,实现规模化种植、集约化经营;降坡、除障,实现机械化作业。在此基础上 ,配套路 、沟渠、管 网及生态防护建设 ,实施土壤改 良培肥地力 ,建设高质量基本农 田,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,确保经济、社会 、环境三方面效益。下面以恩施州城郊基地单元为例进行分析。
2 主要目标和措施
以前 ,山区土地整理多采取坡改梯 ,对整理后可能存在的平地 、缓坡 、台地 、梯地等多种形态缺乏 系统认识 ,对多岩石地段 田间工程缺乏深入了解 。土地整理 田间工程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最基础性工作 ,也是恩施州根据本地实际重点创新突破的工作环节 。其他后续的烟田水利、道路、生态保护等工程 ,则都 已有较成熟的实施模式。恩施州基本烟田土地整理田间工程采取 的主要方法如下 。
2.1 降低田面坡 度耕地坡度与机械化水平 、土地耕作 、水土保持
以及土壤肥力等密切相关 ,是区分耕地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。根据基本烟 田土地整理需要 ,对超过 25。的坡耕地 ,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,实行退耕还林 、还草 ,不在整理之列 ;15。以下缓坡耕地可以进行机械操作 ,无需再降 ;15。~25。坡耕地 ,为适应机械要求需要降低坡度至 15。以下【6]。针对山区耕地高低不平 、错综分布的基本特点 ,我们提 出了 “宜平
则平 ,宜坡则坡 ,宜台则台,宜梯则梯”的 “四宜”原则 ,将待整理 田块整理为平地、缓坡 、台地 、梯地 ,以满足旱地机械化操作。
2.1.1 宜平则平 即整理成高标准方格化平整片块。在连片区内田块地势基本平坦的地方 ,采取清除地埂 、自然水沟 、人行小道等障碍后 ,小方量的挖高填低降坡 ,划分长方块 的方法 ,平整成 1.53km以上方格化规整的大平地块 。
2.1.2 宜坡则坡 即整理成缓坡片块。连片区内烟田成 自然缓坡状 ,但整片顶、底高差较大 ,不宜整成全片大平地块 ,亦无需筑台,可依缓坡顺势整理 ,成型后田块内坡度小于 15。,既可满足机械沿坡操作 ,又能保持坡地土壤的通透性和行间的通风性 ,对烟叶等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很有利 。缓坡地块是山区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。
2.1_3 宜台则台 即整理成台地单元片块。在连片区内整片顶 、底高差较大 ,坡度约在 15。~20。,难以整理成平地或缓坡地 ,则可以将片块内划分为若干可平整的台状地块 ,成为台地单元 ,砌筑台坎后每台内整理成较平或较缓的适于机械操作的地块 ,台状单元间建有通道便于机械通达 ,既可实现机械化 ,亦可减少大平整的弊端。
2.1.4 宜梯则梯 梯 田是一种高质量基本农 田,是一 次建设 、永享成果的子孙工程 ,亦是山区的一道风景线。坡度在 15。一25。的地块可以通过修筑石梯埂或土梯埂 ,整理成石埂水平梯地或缓坡梯地 ,土埂水平梯地或缓坡梯地 ,适合 中小型机械操作
2.2 去除障碍物
2.2.1 田间障碍物 类型 田间障碍物是指 田块 内阻碍机械操作 、影响连片规模的物体 。恩施州耕地田块内的障碍物主要有 8类 :①原有不规则 田埂 ;
② 自然土沟 ;③人行小道 ;④岩石 (零星石 、岩冠 、岩幔 );⑤坑洼及不规则台坎 ;⑥杂灌木 ;⑦整理时期 内耕地上的作物 ;⑧坟墓。前 5种按照需要进行清理 ,后 3种按照与农民协商结果进行处置 ,特别是坟墓必须尊重农 民意愿处理。
2.2.2 按 照 “三度 ”标 准分 类组 织施 工 恩施 州在土地整理 中,根据烟田坡度 、岩石比例 、整理难度等主要因素 ,分为轻度 、中度 、重度整理 ,按照 “轻度整理为主 ,兼顾中度整理 ,控制重度整理”的总体要求 ,降低整理难度 ,控制投资规模 。
(1)轻度整理 平地、缓坡 、多埂 、有 10%左右岩石等障碍物的地块类型。此为主要的整理类型,面积约 占总规模的 60%以上 ,每公顷投入 30000
元 以内。
(2)中度整理 平地 、10。~25。坡地 、多埂 ,第 6期 蒲元瀛等:恩施州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有 10%至 40%岩石地类型 ,面积约 占总规模 的 30%左右 ,每公顷投入 60000元 以内。
(3)重度整理 平地、坡地等各类地块中,岩石量大于 40%的土地类型 ,面积约 占总规模 的10%左右 ,每公顷投入控制在 97500元左右。
3 方法步骤
山区土地整理 中,难度最大的是 中度 以上 ,多岩石地段 的去石还土重建耕地 的操作 ,也可称为“人工造 田”。通过 4年多的建设实践 ,恩施州对重建耕地总结 了 “移、除 、夯 、回、清、砌 、平”的七步操作方法。七步操作必须环环相扣 ,步骤多,要求严 ,上一环节合格确认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施工操作 ,稍有不慎 即会导致土地质量严重下降,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。
第一步 :移 岩坷地区土少石多 ,应 当特别珍惜每一点土壤 ,尽量减少客土依赖。应首先将有石区域 内的耕层土 、底土用机械或人工 ,分别移至附近无石地段待用 ,切不可 采用 先炸石后 掏土 的操作 ,否则炸石后土内将有大量碎石 ,无法利用 。
第二步 :除 去除岩石 ,去除岩石的深度应在本地块设计 田面高程 以下 50cm;有的岩石间原有土壤深度超过 50cm,移除土壤后的坑洼处应填埋
石块 ,保持基底高度基本一致;多余石头应运出田块 ,作他用处理 ,或在土层深厚 的地段挖坑深埋于1irl以下 。
第三步 :夯 在铺筑的基底岩石上 ,必须铺一层 15cm左右底土 ,用机械夯实 ,建造保水保肥 的人工犁底层 ,这是一项关键环节 ,必须保证操作质量 ,否则会成为后患无穷的人造 “筛子 田”。
第 四步 :回 在犁底层上回填耕作层土壤 ,表土应尽量复原 ,回填土壤厚度应达 70cm左右 (本田块设计高程以下 50cm,设计高程以上 20cm),
保证沉降后有 50cm以上耕作层厚度。这是第二项关键环节 ,也是工程 队容易偷工减料的一环 ,耕作层厚度不够 ,不但影响机械操作 ,更严重的是会长期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要求,降低土地生产力,与土地整理目的相悖。
第五步:清 在回填耕作层土壤的同时,以人工清除耕作层 内影响 田间操作的弃石 、树根 、树枝等非土杂物 ,有利机械和人工的农事操作。
第六步 :砌 15。~25。坡地地块需要分台降坡 ,应砌筑台埂 、梯埂 ,以埂分块 ,而后造 田。第七步:平 理平 田面 ,无大土块 ,无波浪形
起伏 ,缓坡地顺势 ,线条流畅。4 整治效果及问题
4.1 整理后的烟 田描述山地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后 ,烟田表现为平地 、
缓坡 、台地 、梯地 4种田块形态 ,相关具体参数描述如下 :
① 田块面积 1.53kIl12以上 (边角地不限 );
② 田块 内地面坡度小于 15。;
③保持耕作层土壤恢复 ,表土复原 ;
④无犁底层生土上翻覆盖 (根茎部病害严重地块需要将底土上翻置换的除外 );
⑤田面规整,无波浪形起伏,无坑洼,无大土块;
⑥耕作层土壤深度 40cm以上 (适应机械操作应在 50cm左右 );
⑦ 以埂代路 的田埂夯实 ,埂顶宽不小于 30cm;
⑧ 台地 、梯地埂高不超过 1.5ITI,外侧坡 60。角 ;
⑨耕作层内无弃石及其他妨碍耕作 的异物;
⑩连片区边界基本规整。
4.2 整理前后对比分析
4.2.1 土地利用率明显提 高,综合效益明显增加恩施州耕地较为分散 ,部分石漠化耕地中岩石 比例较大,岩冠 、岩幔遍布 ,此类土地贫瘠 ;同时农户人均土地面积少 ,田块较小而不规则。基本烟田土地整理以耕地平整 、提高机械作业率 、适度扩大连片度为主要 目标,不以增加耕地为目的。通过土地整理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,主要表现打破制约山区烟叶连片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 的瓶颈 ,土地减工 、降本等综合效益较明显 ;同时 ,于石漠化土地整理、弃耕地恢复等因素 ,整理区可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,特别是重度、中度整理增幅较大 (表 1o公顷 ,常年种植 4万公顷以上。全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,地势高差起伏 ,山体切割严重 ,坡度大于 15度的耕地面积约 70%,部分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重 ,约 占 12%,特别在低海拔 、石灰岩地区 ,土地淋溶严重,部分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 80%以上。